南京首家人工智能产业链新联会成立

南京首家人工智能产业链新联会成立
10月6日就是中秋节了,各式各样的月饼已经陆续上市。今年,除了经典的广式、苏式月饼外,各种特色月饼也走俏市场。  “蒸”月饼火爆出圈 成中秋新宠  在菏泽市定陶区半堤镇的一家花饽饽工坊里,手艺人张娜正带领工人们忙着赶制中秋花饽饽月饼。与传统烤制月饼不同,这种“蒸”月饼以果蔬汁调色,用面粉、牛奶和鸡蛋制成。凭借娴熟的面点技艺,她们将一块块彩色面团,经擀、压、切等十余道工序,变成了栩栩如生、造型各异且寓意吉祥的花饽饽月饼。  “蟹”逅团圆 创意花馍走俏市场  在日照岚山区,一家非遗花馍工坊也迎来了生产旺季。店主独创的螃蟹等特色花馍,让这项传统非遗技艺焕发出勃勃生机。  老手艺赶新单  非遗礼饼有创新  在福建福州,传统月饼又叫“礼饼”,它独特的古早风味儿,是当地人心中最浓厚的中秋记忆。福州市闽侯县的小箬村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月饼村”,随着国庆、中秋“双节”临近,这两天,这里也迎来了订单高峰。  来到福州市闽侯县的小箬乡,大街小巷都弥漫着炭火的烟火气与月饼的油香味。这里的制饼工艺已传承百年,是远近闻名的“月饼村”。在一家传统手工月饼店铺,记者看到,二十多名工人各司其职,揉面、包馅、撒芝麻、烤饼的流水线紧张有序,烤炉里的月饼散发着阵阵诱人香气,刚出炉的月饼还带着炭火的温度,就被迅速打包分装。  礼饼是福州传统的手工月饼,礼饼的制作技艺也是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据传承人介绍,礼饼要好吃,关键在于真材实料和炭烤火候。前前后后要“翻身”三趟,这样的工艺慢焙出来的礼饼,才能外酥里嫩,甜咸融合。  每年中秋前夕,小箬乡的传统手工月饼订单就会迎来高峰期,近些年,随着电商上线,外地订单量也直线攀升。除了传统的甜咸口味,一些手艺人还创新了芋泥、紫薯、咸蛋黄等新口味,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据统计,小箬乡每年生产销售的手工月饼约200吨左右,销售额超400万元。--> 【编辑:刘阳禾】

基于权威资料,在【正版】人力资源网站模板 管理咨询服务公司网站源码✅项目合作 二开均可 TG:saolei44✅实践中,效果显著。

往往,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9月27日5时49分在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北纬34.91度,东经104.58度)发生5.6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  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迅速启动三级应急服务响应,要求有关单位开展联合会商,加强震情监测和震后趋势研判,及时报告有关情况。  目前,甘肃省地震局已派出现场工作队赶赴震区,协助地方政府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据了解,甘肃定西、兰州等地有明显震感。  (总台央视记者 张腾飞)--> 【编辑:李润泽】

按照,央广网北京9月28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国庆中秋假期即将到来,各地各部门提前规划运力、加强设施检测,保障群众出行安全有序。  国庆中秋假期,江苏全省公铁水空预计发送旅客2206万人次,同比增长5.1%;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105万人次,同比增长8.2%。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侯建宇:关于铁路客运,运力精准加码。江苏铁路计划增开列车166对,其中沪苏湖高铁10对。重点补充跨局(山东、河南)、管内(苏北、安徽)运力。  针对新能源车主的充电需求,交通部门已完成对盱眙、滆湖、洪泽湖等车流集中服务区的充电枪扩容,服务区充电枪总量已达2800余把。此外,还在京沪、沪蓉、沈海、长深等主干线车流密集路段部署约350台移动充电车及充电机器人,缓解充电难题。-->  假期临近,学生流、旅游流和探亲流叠加,山西太原南站出行旅客明显增多。太原南站客运员张晓琳介绍,节日期间,太原南站、太原站预计增开临时旅客列车...

然后,以前,9月27日上午,雄安图书馆运营启动仪式在雄安新区雄安图书馆东广场举行,标志着雄安新区首个城市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对外开放。据了解,雄安图书馆坐落于启动区,总建筑面积约6.8万平方米,分为地上七层、地下二层,设有综合服务大厅、幼儿及少儿阅览区、休闲阅览区、电子阅览室、书香会客厅、空中花园等多功能特色主题空间。设计藏书量约150万册,可提供阅览坐席约3500个。图为雄安图书馆内工作人员正在整理图书。中新...

经过数据挖掘,立即,中新网北京9月29日电(记者 赵方园)9月28日,北京市脑科学与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工作推进会在昌平生命谷国际精准医学产业园举办。会上,北京市首个脑科学与脑机接口产业集聚区在昌平挂牌、首个脑科学与脑机接口产业园正式揭牌启用。昌平生命谷国际精准医学产业园(供图)  2025年8月,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外发布,2025年1月,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

源于,最近,中新网普洱9月28日(记者 缪超)“茶藏古今·道通天下”第五届景迈山论坛27日在云南普洱举办。中外200余位各领域专家、学者及茶行业代表汇聚景迈山,结合“澜沧江:世界茶文明的源头”这一论题,从遗产保护、考古学、古茶树、文化产业等多维视角,展开思想与观点的碰撞与交流。  作为全球同享的健康饮品的茶,源自中国,根在云南。在过去100多年里,英、俄、法、中、日等国众多科学家,从地理分布、遗传变异、亲缘关...

中新网北京9月25日电 (记者 高凯)9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韩冬在会上表示,到今年7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到6.96亿,规范管理方面正在制订《微短剧管理办法》。-->  韩冬当日指出,微短剧近些年来蓬勃发展,迅速成为新大众文艺的重要业态,广电总局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微短剧行业健康稳定向上发展,据市场机构统计,到今年7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到6.96亿;今年的市场规模有望在去年达到500亿元的基础上,实现更大突破。  对于相关管理工作,韩冬介绍,首先,在推动繁荣发展方面。一是加强选题指导、创作扶持,《狮城山海》《去桃花盛开的地方》等一大批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微短剧呈现出题材更丰富、制作更精良的发展趋势。二是组织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开展“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微短剧里看非遗”等活动,不断拓展微短剧题材,推动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三是指导各地加大对微短剧的扶持力度,全国已经有14个省(区、市)出台了微短剧发展扶持政策,通过资源整合、创作引导等方式推动微短剧高质量发展。  在规范管理方面。一是建立微短剧分类分层管理机制,规范发展秩序,正在制订《微短剧管理办法》,计划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发布,为微短剧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二是开展专项治理和常态化监管,及时处置违规节目。三是不断细化管理,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比如“雷人”剧情、“霸总”人设、片名哗众取宠等问题,及时进行纠偏。  韩冬表示,接下来,将采取更多有力举措,推动微短剧健康发展。一是推动精品化。大力加强创作引导,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质资源向优质内容倾斜,推动打造更多讴歌奋斗人生、反映时代风貌的精品佳作。二是推动大众化。组织开展群众参与创作有关活动,激发微短剧作为新大众文艺的创新创造活力。三是推动国际化。鼓励微短剧扩大国际交流与传播,促进文化交流互鉴。精品化、大众化、国际化是微短剧未来的发展方向。(完) 【编辑:王琴】

数据显示,全国2025届高校毕业生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而明年毕业生人数预计再创新高。在搜索引擎搜索“大学生就业”可以看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把大学生就业工作摆在优先位置。  从今年春招到暑假,再到刚开始的新学期,教育部出台多项措施,相继面向毕业生举办“国聘行动”、“百日冲刺”行动、电子商务行业招聘活动、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已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为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各高校正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构建起全链条、全流程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大学生稳步迈向职场、实现人生价值保驾护航。  应届毕业生  组织进企面试定向挖掘岗位-->  为帮助应届毕业生高效对接优质岗位、实现高质量就业,多所高校积极行动:北京科技大学锚定学科特色,组织学生走进重点企业开展现场面试,打造“走访-实习-录用”快速通道;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院系则深挖资源,定向挖掘岗位并举办“小而精”专场招聘;北京交通大学更设立专项奖励金,引导毕业生投身西部与基层。一系列精准举措从高校统筹、院系发力、政策激励多维度入手,为毕业生求职保驾护航。  李占魁没想到,自己在毕业季投出的第一份简历就精准“命中”,四个星期的实习期满,经过答辩考核后,他将有可能收到宝钢股份的录取通知书。结果会在9月出炉,而这个时候,正是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刚刚开始秋招的时刻。  他的高效求职路源于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强国路”企业走访调研活动。北京科技大学就业辅导中心副主任胡琳茹告诉北青报记者,“钢铁强国路”企业走访调研活动是三方意愿共同促成的。一方面,企业希望能更早、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另一方面,学生也希望有机会去企业实地参观,而高校本身也在开展访企拓岗活动。在此背景下,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强国路”企业走访调研活动在2024年推出,由校领导带队组织应届毕业生走入行业一线,走访重点企业,了解各方就业需求。该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胡琳茹介绍,今年,学校组建了12支就业先导团队,300余名师生分赴全国15个省份,走访了40余家重点企业。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去年,19名优秀学子在现场收到了企业发放的首批录用通知。今年仅宝钢股份一家企业,就有13名北京科技大学同学进入暑期实习中,顺利的话,他们有可能在实习后获得企业发放的录取通知书。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党委副书记杨中英告诉北青报记者,学院积极织密校企合作网络,依托学院“企业行”活动积极拓展企业资源,加强与专业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合作联系,增加学生实习就业岗位机会,让学生走进合作企业开展研学研行,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通过校友接洽、企业来访、定向招聘、访企拓岗等“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途径,与企业建立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有力支持。  杨中英介绍,学院还建立了优质雇主单位名录,动态维护合作企业数据库,开展校友所在企业定向推荐。在鼓励和督促毕业生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双选会基础上,学院定期开展小而精、专而优的小型专场招聘活动,提高校园招聘活动实效。  中国人民大学在拓宽就业渠道方面注重发挥院系力量,各院系结合学科专业特点举办大量招聘活动,挖掘定向就业岗位。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及各院系走访高质量用人单位410余家,为毕业生定向挖掘就业岗位1100余个。尤其是各院系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共举办180余场招聘活动,挖掘定向就业岗位1900余个,参会学生5900余人次。学校还注重维护对接近百家先锋人才就业实习实践基地,将更多适配性高的优质单位纳入合作范围。  从黔北山区走到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25年应届毕业生胡云选择回到家乡,入职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贵阳南站。在贵阳南站货运编组场的寒夜里,一位工人师傅指着积压的黔东南山货感慨:“要是调度系统再快些,这些腊肉菌菇早该送到粤港澳的餐桌了。”这句话深深触动了胡云,他愈发清晰,改变家乡需要真学问、硬本领。  胡云是北京交通大学前往基层就业的学生代表之一。近年来,北京交通大学以“国家所需即为交大学生所为”的就业导向,制定学校“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行程路线,实现对西部地区全覆盖,指导各学院聚焦学科专业特点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主动与广西、云南、四川等西部地区用人单位洽谈对接,推动校企联合培养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共建实习实践基地,着力提升毕业生服务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供需适配度。  为了鼓励更多毕业生前往西部、前往基层就业,北京交通大学实施“典型示范激励工程”,学校设立了基层就业专项奖励金,重点对到西部地区、基层一线、重点领域就业的毕业生,给予2000-40000元不等额度的资金奖励。每年评选奋飞奖,举办基层工作训练营。2024届,基层就业人数同比增长33.6%,西部地区就业人数同比增长10.7%,一名毕业生被西藏自治区专项招录项目录用。2024年,学校发放奖励金60余万元,167名学生被授予奋飞奖。两名师生获评“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教)金”。  在校生  提前规划职业入学开始筹谋  暑假里,北京交通大学2025级新生吴紫涵(化名)兴奋地拆开录取通知书时发现,随通知书一起寄来的还有一份《2025大学生职业发展自助手册》,让他颇为意外:“职业教育这么早就开始了吗?”北青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校意识到,就业工作不能只针对大四学生,就像“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一样,就业要从大一新生入校时开始抓起,帮助学生尽早了解自己的专业、尽早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  吴紫涵在办理新生报到手续后发现,自己和所有新生一起,需完成两学时的线上职业生涯规划先导课。据该校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主任张博介绍,新生往往对大学专业缺乏了解,而且入学一年后就面临大类专业分流,所以学校要帮他们尽快了解自己的专业及相关职业,对大学生活乃至未来的职业生涯尽早规划。等到入学后,还有全校开设的21门校院两级线下就业指导类课程,包含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职业能力专题提升、创业教育等内容。其中面向本科生14门、研究生8门。  在北京科技大学,职业生涯教育融入到本科生全过程培养中,甚至从新生入校军训时就开始了。胡琳茹告诉北青报记者,学校在新生军训时推出了“新生体验日”活动,让新生用半小时时间体验大学四年的生活,并对未来发展做出选择。有的同学选择了继续深造,但在体验后发现并不适合自己。在她看来,比起提升学生求职能力,高校在帮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中起的作用更为重要。比如如今一些学生一味求稳考公考编,就是就业观念出现了问题,高校应该加强引导,让学生看到不同职业选择的可能性,唤醒他们职业生涯的灵感。  北科大开设的全校必修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贯穿本科四年,根据不同学年学生的生涯困惑开展系统的课程学习。课程之外,学校还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周三就业帮、周四工作坊、周五训练营,立体环绕式解决学生的生涯困惑。到了寒暑假,“抢跑计划”“迎战秋招”“研后冲刺”“暖冬行动”等活动则为同学们提供实用技能培训。胡琳茹就经常接到学生咨询,请她帮忙修改简历。  离校毕业生  离校不能断线服务温度不减  近日,教育部“高校毕业生离校后就业服务”小程序上线,专门为已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持续推荐针对性强的岗位信息。传统上,大学毕业生一旦办理离校手续就成为了“校友”,不再享受应届毕业生待遇。但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相关负责人近日指出,当前进一步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帮扶,是重中之重,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从教育部到各级高校,都把已离校毕业生纳入就业服务范围,做到“离校不断线”。  “高校毕业生离校后就业服务”小程序的岗位信息来自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内,其特点是可以结合毕业生的教育背景、专业技能、求职愿望等个人信息,有针对性地推送匹配度高的优质岗位。这些岗位信息通过学信网公众号推送,将一直持续到今年年底,毕业生需要关注该公众号。此外,暑假以来,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陆续面向2025届和2026届高校毕业生推出6个专场招聘会,其中多场是针对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的,涵盖全国多个省份和行业。北青报记者在这些专场的北京地区招聘网页看到,招聘岗位分为互联网/通信/电子、生产/加工/制造、制药/医疗、教育等十余个行业,各行业下又进一步细分岗位类别。  在教育部的指导和带动下,在京高校在服务离校毕业生方面也积极作为。5月初至暑假期间,中国农业大学“中农云”学生就业服务网开辟了一个新专栏:“百日冲刺·离校不离心”2025届用人单位校招再对接暨2026届提前批暑期实习专场,为未落实就业单位的2025届毕业生找工作、非毕业年级学生实习搭建了一个专门的线上对接桥梁。离校毕业生在这里预约登记并投递简历后,用人单位可以在线筛选简历,然后与毕业生约定时间在线视频面试。  同样在暑假里,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就业专任教师孙雅楠注意到,最近有一场企业招聘的职位多为电子商务,于是她给英语专业2025届一位已离校毕业生打去电话:“这个企业的职位和你比较匹配,你感兴趣的话可以先看看招聘信息,如果能进面试,我们可以通话模拟一次面试。”据胡琳茹介绍,对于已离校未就业的学生,北科大在当年12月31日之前,各院系就业老师每周都会和他们联系,询问其求职进展并同步给他们就业消息。现在,一些已经毕业很久想要换工作的同学还会与胡琳茹联系,一些毕业生手里有合适的工作机会还会请她推荐学弟学妹。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针对已离校但仍有就业意向的学生,会建立专门的支持联系群,将给在校生的就业信息同步给毕业离校学生,根据他们的需求定向推荐,同时为他们返校参加现场招聘会、三方协议领取或更换等提供便利。  文/本报记者雷嘉 张月朦 张知依 【编辑:于晓艳】

📖 相关文章